许世友的警卫员曲延明轶事

  • 许世友的警卫员曲延明轶事已关闭评论
  • 264 次浏览
  • A+
所属分类:热点资讯

许世友将军戎马一生,身边的警卫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曲延明是跟随将军时间比较长的警卫员,更是唯一参加过全国各个阶段大的战争的警卫员。

1928年3月26日,曲延明出生于牟平县南部山区一个叫床而的小村庄,1944年1月参加了八路军,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西北剿匪、抗美援朝、西藏平叛和对印自卫反击战,半生南征北战,东征西讨,1964年因身体原因转业到黑龙江省穆棱县商业局,2001年离世。

参军两年给许世友当警卫员

1944年1月,牟平抗日民主政府在解放区招兵,正在花沟庙小学读书的曲延明,由于在学校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花沟庙小学是我党秘密交通站),非要去参军打鬼子,他赖在乡公所,不吃不喝,软磨硬泡,乡公所和招兵的同志实在没有办法,只得请示上级,破例收下了这个不满十六岁的小兵。

参军后,经过几天简短的培训,曲延明被分配到胶东军区当战士,接着就投入了对日寇的战斗。曲延明年龄虽小,但打起仗来却有一股子不怕死的精神。莱芜、马连庄、平度、周村、白马庄大小数十场战斗,仗仗都有出色的表现。

1946年11月,曲延明从27军(9纵)5师13团1营1连,调到山东集团军司令部,组织安排他给许世友司令当警卫员。曲延明知道,给许司令当警卫员,虽不能亲临前线冲锋杀敌,担负的责任更重大,他们每人配备了长短枪,执勤间隙,都要练习枪法和武功,人人都要有过硬本领。

1947年至1948年,是国共两党在山东战斗最激烈的两年。这两年,曲延明近距离目睹了作为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司令的许世友,亲自指挥为期四个月粉碎蒋介石“九月攻势”的一系列战役和1948年9月奋战八昼夜的济南战役,目睹了许司令思路缜密、指挥果断、雷厉风行的指挥风采,也领略了许司令超人的体力和精力。大战在即,许司令研究作战方案,部署作战任务,指挥战斗,可以几天几夜不合眼而不疲倦。这是曲延明入伍以来最累,最受锻炼的一段时间。

许世友司令也十分喜欢曲延明这个能吃苦、机警、忠诚的小战士。1947年10月,亲自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初,又让他在战斗间隙学会了汽车驾驶技术,接着安排他为小车司机兼内勤警卫员。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战,这时的曲延明已经是一支汽车队的队长。后来,他带领着这支车队,跟随许世友司令打过了长江,直至解放全中国。

主动请缨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正带领汽车连在杭州培训驾驶员的曲延明,听到毛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热血沸腾了。他想到,当兵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一个战士就应该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毅然向参战部队报了名。因为汽车连是司令部的直属连队,他本人曾是许世友司令的内勤警卫员,离开军区是要许世友司令亲自点头的。而当时许世友司令正在外地参加一个军事会议,一时联系不上。参战部队就要出发,一切都来不及了。他只得跟许司令的夫人打了个招呼,开出了组织介绍信,踏上了开往鸭绿江的列车,奔赴朝鲜战场。

在朝鲜战场,他被安排在运输部队,因行政关系仍在南京军区,只能从驾驶员干起。不过,他驾驶技术娴熟,又有过指挥车队的经历,不久就担任了运输连长。

在朝鲜战场,他们运输连的任务,是向前线运送军用物资和食品。当时,由于美机的破坏,朝鲜北部铁路已不能通车,自愿军所需物资只能依靠为数不多的汽车运输。美军为切断中朝部队的运输线,每天出动一千多架飞机昼夜不停地搜索轰炸。为降低损失,运输车辆只能昼伏夜出,即使如此,也是惊险不断,车毁人亡时有发生。他本人曾遭遇三次危险,每次都死里逃生。

他第一次遇险是在1950年冬季的一天夜晚,车队往前线运送炒面。他的汽车行至一个拐弯处,后轮触碰到一颗埋在浮土中的炸弹,只听“轰”地一声,便失去了知觉。等醒来的时候,他和副驾驶员都躺在沟里,身上盖着一层厚厚的面粉,汽车也被炸毁了,他第一眼看到比生命还要贵重的炒面撒落一地,顾不得浑身的伤痛,急忙从沟里爬出来,与战友一起,靠朦胧的月光和敌机照明弹、燃烧弹的光亮,用双手小心奕奕地一捧一捧地把撒落的炒面收集到还没有破碎的袋子里。

那时,前线不能做饭,一有炊烟敌机就来轰炸,都只能把煮熟的食物运上来。志愿军战士每餐一把炒面一把雪,经常连炒面都保障不了。彭总曾说:“一把雪到处都有,一把炒面不容易啊!”一直等能食用的炒面全都收集起来后,车队才开始出发。

第二次遇险,是1951秋的一天傍晚。他们满载着物资的车队正在前行,只见前方路旁一位朝鲜大娘急切地向他们挥手。他急忙下车跑过去,刚要问话,突然一颗炸弹落在眼前,大娘眼疾手快,一下子把他推倒在路旁沟里。当他爬起来时,见大娘倒在血泊中,一只手颤抖着指向另一条路的方向。这时跑过来几位朝鲜老乡,用手势告诉他,前面的路面已被炸毁,要走大娘所指的另一条新修的路,老乡们要他们赶紧走,大娘的事情交由老乡们自己处理。等他们完成了任务回来时,得知大娘已经牺牲了。

为了粉碎美机的“空中绞杀”,朝鲜老乡们都自发组织起来,帮助部队修路架桥,清理公路上的三角钉,为运输车队当向导,照顾志愿军伤员,他们同样在流血牺牲。他在朝鲜老乡的指引下,找到了大娘的坟墓,跪在坟前泪流满面,长跪不起。他永远不会忘记是朝鲜老大娘救了他的生命。

第三次遇险,是在1952年初。当时车队正在黑暗中缓缓前行,眼见上空随降落伞飘下一包白色的东西,落在前方路面上。他让车队做好隐蔽,独自一人匍匐前行到那包东西跟前,他打开手电筒刚要查看,突然一架敌机俯冲下来,他急忙一个滚翻,就见一阵密集的机枪子弹贴身扫射在刚才爬着的地方。好狡猾的敌机!

还没等他爬起来,战士们就呼啦啦地跑过来,抬起他就跑,他挣脱了战友,一个翻身站了起来。见他没事,战士们又拥上来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他看到战友们眼睛里泛着泪花,自己的眼泪也哗哗地流下来了,他默默地一一拥抱了战友,然后手一挥,车队又出发了。从跨过鸭绿江那天起,他们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只要不倒下,就继续前行。开始参战时,他的汽车连有四十六名驾驶员,到1953年停战,只剩下十一个人。

异国他乡获得爱情

1953年初,一次战斗间隙,曲延明到平壤办事。在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他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乡音,循声望去,见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姑娘。他好奇地询问,得知姑娘叫吕以梅,是在朝鲜出生的中国姑娘,其籍贯是与我们相邻的文登县。当年,吕以梅的父母闯关东去了哈尔滨,因日寇侵占东北,又逃到朝鲜,吕以梅1937年在朝鲜出生。那年刚满十六岁,她先在工厂干纺织女工,因会说朝语,又懂中国话,因此被临时调到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做翻译。因在异国遇到老乡,两人都十分激动。当时,曲延明是个英俊潇洒的志愿军军官,吕以梅是个美丽大方的年轻姑娘,一见钟情的两人很快就恋爱了。

那时,正是战争最残酷的阶段,前线每天都有大批战士牺牲,曲延明的车队不断地减员,吕以梅天天都为曲延明的安危担忧。他们的每一次见面都像重生,每一次分别就像诀别,他们爱得很苦。

终于,1953年7月27日,停战协定签署,朝鲜战争结束了。曲延明的部队接到命令,继续留在朝鲜做一些战后工作。这样,他们有机会接触了一段时间,进一步增进了了解。1956年,经组织批准,他们回国结婚。婚后,吕以梅回到朝鲜,于次年生下长子曲国斌。1960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吕以梅辞去了在朝鲜大使馆的工作,变更了国籍,回到了祖国。

意外负伤无奈转业

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发动叛乱,3月30日,平叛战役打响。作为兰州部队某部运输连长的曲延明也参加了平叛。3月22日,击退了叛乱分子的进攻,以达赖喇嘛丹增加措为首的上层叛乱分子逃亡印度。曲延明所在的部队继续留在西藏,直至1962年3月,残余分子全部肃清。

1962年6月11日,印度政府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挑起了边界战争。为了回击印军的挑衅,中央调集了驻藏部队和新疆驻军,合力对印军进行痛击。

对印自卫反击战开始后,曲延明所在的部队马不停蹄地从西藏赶到藏南。曲延明已是运输部队的营长,他亲自带队往前线运送给养。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这个地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平均海拔4250米,而且路线长、道路少,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曲延明带着他的运输车队,艰苦跋涉,日夜兼程,硬是靠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高超的驾驶技术,一次次地完成运输任务,保证了前线部队的顺利作战。

1962年10月的一个晚上,曲延明到师部参加作战会议,回部队的路上,不幸遇险车翻,受了重伤,住进了师部医院。这次受伤,对他是一次致命的打击。参战多年,本已伤痕累累,这次旧伤复发,又添新伤,身体几乎被整垮。当伤愈出院时,由于身体透支、伤病的后遗症,他已不可能重返战场了。无奈,他含泪向组织交上了转业申请书。组织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摇了摇头,只是按照妻子的愿望,到黑龙江省穆棱县落户。妻子吕以梅的叔叔在穆棱县,这是她在国内的唯一亲人。

曲延明从1944年参军,到1964年转业,整整二十年。二十年来,他驰骋疆场,抗击过日寇,打过解放战争,痛击过美国佬,消灭过西藏叛军,反击过印度侵略者,他身经几十战,屡立战功;二十年里,他曾目睹朝夕相处的战友,一个个地倒在敌人的枪口之下,眼见情同手足的战友,在敌机的轰炸下车毁人亡,为给战友报仇,他多次与敌人以死相拼,为能留在战斗第一线,三次推掉了深造提拔的机会。

1964年,曲延明来到黑龙江省穆棱县,被分配到县饮食服务公司任党支部书记,妻子吕以梅在县糕点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两人默默无闻地工作,低调地生活,直至相继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