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娃说家乡 我区中小学生入巷访村,解读千年古县“神秘名字”的由来

  • 牟平娃说家乡 我区中小学生入巷访村,解读千年古县“神秘名字”的由来已关闭评论
  • 340 次浏览
  • A+
所属分类:热点资讯

牟平以在“牟山之阳,其地坦夷”得名。作为千年古县,在牟平这片人杰地灵的大地上,有着许多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和充满魅力的民俗文化。牟平境内的村子、地点中不乏以历史故事、历史事件、文物古迹等命名的,更是充满考究、内涵丰富。

作为牟平人,了解牟平的历史是一堂必修课,当前正值我区中小学生放暑假,为了丰富学生假期生活,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提升学生的探究、理解能力,区教育和体育局积极开展“牟平娃说牟平”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采访长者等方式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认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小小牟平娃是怎么看我们家乡的地名呢?

记者刘桂宏

北岘村

龙泉镇北岘村坐落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依山傍水,人才辈出。

几天前,我来到了北岘村的村委,向这里的村干部了解了“北岘村”地名的由来。村里有座山叫做“岘山”,相传明万历年间从现在的威海文登的高村一带有周氏两兄弟迁到了现在的牟平龙泉,两兄弟中的一个在这里安家立村,因为在“岘山”脚下,所以起名为“岘村”。解放以后改为“北岘村”。

漫步村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村中央有一清代建筑,典型的官宅四合院,为周氏宗祠,除西厢房不知什么原因拆除外,其它保护良好。大门屋顶曾遭火灾,虽说修复一新,但墙中外露的木梁被火烧过的痕迹依然清晰。为了保护这座建筑,村里多年来都安排专人管理。而且每年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这座祠堂都会开门,供周氏后裔进去祭拜。下午村干部特意找了一位了解情况的负责人详细向我介绍了这座建筑的来历,以及与此相关的那些故事。

周姓立村后,耕读传家。大概到了清乾隆年间,有一个叫周振国的人,立志读书,考取功名。可惜,连续三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这周振国第三次落第后,本想立马回家,但一摸钱袋,所带的银子全部用光了,哪有钱回家呢?好在读书人脑子灵,在京城待考这段时间,他发现集市上的西瓜很受欢迎,所以他就借了个独轮车,每天到乡下收购西瓜回京城卖,赚取回家的路费。

这一天,周振国正在城门外一棵大树荫下卖西瓜,忽然看到官道上有几个人骑马从远处跑来,正好停在他的瓜摊前,翻身下马。他赶紧招呼:“坐下吃个瓜解解渴吧!”其中一个看似气宇不凡的公子应道:“好啊,咱们就在这儿吃个瓜再进城。”说着,公子坐在瓜摊前,一边吃瓜,一边与周振国聊起天来。聊天中,无论公子问周振国什么事,周振国都如实相告。公子又对周振国说:“我看你很有见识,书读的也不少,不要放弃功名考试,下次会试再来考。”周振国叹了口气说:“算了吧,我还是回家种地吧。这几次来京城参加会试,也知道了一些官场的长短。既然三次不中,显然命中没有,又何必强求呢?”公子听了,抬头看了看周振国,嘴角露出一丝不为人觉察的惊异,然后说:“既然如此,我封你一个功名,你带着功名回家种地吧,不知你想做什么官?”周振国看着公子,觉得公子虽然不俗,但是说要给他封官,显然是在开玩笑。也就抱着玩笑的心态说:“那好啊,要封就封个大官吧,就给个一品吧。”“那好,就封你一个一品,但却是有级无职,回家种地,就叫‘一品老白丁’,你回客栈等圣旨吧。”公子说完,起身招呼随从骑上马进城去了。

公子走后,周振国也收了瓜摊,回到了客栈。第二天,果然有人来客栈传达圣旨,封了周振国为“一品老白丁”,立即回家,并允许按照一品官级修建官宅。这时,周振国才知道前一天遇到的是乾隆皇帝。看似玩笑话,现在却成了现实,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就遵圣旨,立马还乡,并按照圣意,修建了这座官宅,后来成为周氏的宗祠。也许是周振国在修建此房时,为了警示后代,专门在大门两侧的外戗檐砖上刻着“百世”二字,而在内戗檐砖上刻着“不易”二字,其意是提醒后代进门敬拜祖先时,要立志光宗耀祖,做到“百世”不衰,而出门要想到世事的“不易”,不能躺在祖先的荣耀上,要努力,要进取。

自周振国后,周氏子孙代代崇尚耕读,书礼传家,出了不少的读书人。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个村在外工作的县团级以上的多达20多人。当然,周振国着一品官服的画像,还在祠堂中收藏着,至今完好。

玉林店镇中心小学孔祥雨

通海村

终于盼到了暑假,我又可以回到姥姥家啦!真开心!姥姥家位于水道镇通海村,这个村子位于烟台牟平和威海乳山交界处,它地处山区,从地图上看村庄位于东半岛东部的腹地里,远处是崎岖的山岭。据姥姥说,这里是妈妈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我的出生地。

我乘车到村口时,看到村碑上篆刻的村名——通海村,感到很奇怪,“姥姥,这儿可以通往大海吗?为什么叫通海村?”姥姥笑着说:“传说通海与咱们村儿那口古井有关,明代一支曲姓人从上潘村迁到这儿建村打井,井里有两条黄鳝,经过多年修炼演化成龙从井底游到了东海龙宫,就留下了古井通海的传说,后来通海就成了村庄的名字。”听到这里,我不禁对这口古井产生了兴趣。下车后,我就立马来到村里的这口古井边,看到古井旁的介绍果然和姥姥说的一样,这个传说真得很神奇,让我不禁对这口古井浮想联翩,也更喜欢这个我和妈妈共同长大的地方。

这些都是我通过询问姥姥,留心观察石碑收获的,大家只要多留心,就可以发现很多有关村庄的传说。也欢迎大家有空来美丽的通海村玩,我一定会带你们去看看这口神奇的古井!

新牟小学王昭苏

窑口村

窑口村是妈妈的老家,它坐落在大窑街道。今年暑假,姥爷、妈妈带着我回老家,当我看到窑口村美丽的景色时,激动万分,决定把这美丽的景色记录下来,分享给身边的同学和好朋友们。

据《牟平县志》记载,清初,张姓迁此定居,以烧窑为业,又地处山口,得名窑口。窑口村村民以张、杨、林姓人数最多。据传张姓自城东沙子迁来,林姓自养马岛迁来。村里的老人说窑口村原先在新愚公水库的位置。1965年修水库,把村民外迁,一部分迁到现在的新愚公村,一部分迁到窑口村。

窑口四面环山,群山之中,以石老翁山、石老婆山、媒人山等最为著名。据村里人说,石老翁山酷似一个老头,位于村东,面向西望。石老婆山则形似一个瞪着眼的威风凛凛的老太太,位于村西,面向东望。中间另有一山,人称媒人山。村人戏说,古时候,南山的媒人山见石老翁孤身一人,就做媒,使其与西山的石老婆结为夫妻。谁知,二人结婚后却忘了答谢媒人。媒人山见他俩有了孩子也不来谢媒人,心一横就站在他俩中间一动不动。从此,石老婆朝东干瞪眼,石老翁朝西干发愁。石老翁的儿女们也赌气终生不娶不嫁。这几座山也因此得名石老翁山、石老婆山、大姑山、二姑山和光棍山。

媒人山虽然以为石老翁做媒闻名,但为当地人也做过不少贡献。老人们说,山上有块标志石。在抗日战争时期,当地的民兵在媒人山上放哨,每见日本人进村,就在这里竖起一根树杆,村人看到了,就会躲进山中。日本人走了,民兵就把树杆放倒,村人看到了,就会放心地回家。清代莱山区午台南塂人杨维庚曾来此一游,并写下《石老翁山》诗:“金石成形自不休,常偕日月傲春秋。此间未接彭城近,何事石翁又出头。”令人可惜的是,石老翁山前些年被破坏。石老翁被破坏后,当地许多人非常心痛。2013年窑口村的林国忱老人用自己打工赚来的钱,为石老翁立碑种树,以此保护这一著名的古迹,这个义举得到了人们的广泛称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我相信随着我们对大自然越来越爱护和敬畏,天会更蓝,水会更绿,美丽的窑口村会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