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牟平恤养院(节选)

  • 民国时期的牟平恤养院(节选)已关闭评论
  • 242 次浏览
  • A+
所属分类:热点资讯

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以国发(2019)22号文件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牟平恤养院榜上有名。

牟平恤养院,这座充满善良与爱心的慈善机构,在民国期间,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为牟平人民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其不仅传承了中国慈善救济文化的历史,而且在中国现代慈善救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立全国第二大恤养院

牟平城东楼路39号,是一处占地面积7522平方米、建筑面积8181平方米的建筑群落,牟平人习惯称其为十字会。其实它的真实名字叫牟平恤养院,是牟平红十字会下设和经营的一个慈善机构。

民国九年(1920),世界红十字会于济南成立,其成员是国内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工商人士、文人和官员,他们的意愿是创办一个业务范围比国际红十字会更全面的慈善救济组织,以期为世界人民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1922年世界红十字会总部迁往北京,在内务部立案,定名为“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不久全国各地成立了多个分会,牟平红十字会便是其中之一。

牟平红十字会于民国十六年(1927)六月,由毕业于北京中华大学,曾任北京红十字会中学校长,当时在红十字会中华总会协助会务的曹家庄人曹承虔联合李盛群(籍贯不详)、王澜大(养马岛人)等人筹设,地址在牟平城内常家巷。与全国各地红十字会一样,牟平红十字会的主要慈善活动也分为临时慈善事业和永久慈善事业两类。临时慈业是对突发事件和水旱兵灾等进行赈救。如民国十七年胶东事变,民国十八年张(宗昌)、刘(珍年)牟平城之战,民国二十一年省军讨刘(珍年)之战等,其“先后联队出发,数百里灾区,都在救护之内,赈款以数十万计。”红十字会还设有育婴局、恤产局、恤嫠局、因利局和施诊所,临时救恤鳏寡孤独、孤儿弃婴、老弱病残等。

其永久慈业是针对临时慈业而言,指常年开办有固定场所的慈善机构。牟平属军阀混战的重灾区,造成的难民不计其数,刘珍年得势后,在牟平先后委任的几任县长如郭培武、田育璋、刘朝栋等皆是贪腐之徒,他们中饱私囊,榨取民财达数百万以上。加之那些年农业连年歉收,苛捐杂税却有增无减,百姓被逼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流落街头被难的老幼病残比比皆是。在这种局势下,红十字会原有的慈善机构及救恤能力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其时,同为战乱重灾区的烟台(现芝罘区),已于1929年率先成立了恤养院,此举为牟平树立了榜样,于是,曹承虔等人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创办一处永久性慈善组织——牟平恤养院。当然,当时全国只有烟台一处恤养院,为缓解自身的的救恤压力,烟台红十字会也极希望并大力支持牟平创办恤养院。牟平恤养院开业之日,烟台恤养院就送来了20名孤儿。

曹承虔他们先是花大洋一万二千元,在常家巷购买了常大兴商号四十九间房子,同年城厢南门里地主德记捐地十四亩,作为建筑恤养院的基地。牟平红十字会确定恤养院“救济区域,以鲁东为范围,建筑宏伟,以广容纳之量”。常家巷的基地显然范围过小,且又分散。于是便移址城东,孙成甫个人捐地12余亩,红十字会购地5余亩,共计18亩,作为建筑恤养院的新基地。他们请人设计了建筑图纸,预计全部工程分三期完成,基金五十万元。在募集了17万元启动资金后,第一期建筑于1929年春动议兴建,1933年春动工,冬初落成。

初始,恤养院的资金主要来自捐助。烟台开埠较早,工商外贸经济的发展,为牟平孕育出了一大批士绅和资本家,他们受西方慈善文化的影响,关注地方事物,热心地方慈善公益事业,牟平恤养院的创办和运行,多得益于他们的慷慨解囊。

当时世界红十字会总会下属的分会,在全国有四百多处,而创办起恤养院的,除了烟台,第二个就是牟平。尽管1938年后北京、天津、济南、沈阳几个大城市又陆续办起了恤养院,但其规模和硬件建设都远不能和牟平恤养院相比。直至全国解放,牟平恤养院都稳占全国第二大恤养院的位置。恤养院落成典礼,是全国慈善界轰动一时的盛事,与会的不仅有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和社会名流,全国各红十字会和恤养院均派代表参加,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董事长兼北京红十字会会长熊希令先生亲自参加,并发表了讲话。

恤养院在战乱中艰难运行

牟平恤养院建立后,基本按照烟台恤养院的模式设计了领导机构和科室。领导机构是董事会,董事长曹承虔,副董事长为城内顺正里人贺寰虔,监察是龙泉镇尤家泊子村人尤至道,院长由贺寰虔兼任。下设三个科:事务科,管理全院的经济财务、工艺农艺,配备科长、事务主任、工务主任及办事员若干;教务科,负责儿童教育,配备科长及教员若干;家务科,负责照管婴儿、产妇、嫠妇,配备科长、保姆主任、保妇、乳妇若干人。全院职工共37名。

在业务上,把红十字会所办的恤嫠、恤产、恤羸、因利等事务全部接收过来,又增加了育婴、育孤部,主要是收养遗弃婴儿。恤养院大门左侧,设接婴屉一个,屉后连接一个铜铃,送来婴儿装在屉内,办公人员听到铃响,即可把婴儿接收,同时发给检送婴儿者两元钱。送来的弃婴多不知父母姓名,注册时,男婴赠姓“牟”,女婴赠姓“宁”,姓名间用抚、育、慈、养、训、恤、善等字作衬,作为接收期间的世序。婴儿四至五岁入幼稚园,八岁上小学,小学毕业后,能升学的升学,不能升学的,留院学习工艺,十八岁出院;恤产部,临产或已产的贫困妇女,凡属到院中申请并经调查核实的,均可登记领取补助,每人发抚恤金十元,小米十斤,十分困难者发两期;恤嫠部,生活无着之寡妇,经本人申请,院方落实后,发一小折,每月凭折领取两元抚恤费,特困者发三元;恤羸部,收留鳏寡孤独老人,常年抚养;因利部,仿照红十字会规定,扶助无本经营的商贩,每次借款十元,每天还款一元,十天还清,仍有困难准其再借。

建院之初,恤养院资金相对充裕,运行比较平稳,饮食卫生体育活动都能得到很好的保证。饮食方面,每日三餐有窝窝头、小米干饭和高粱粥,逢三、八日能吃一顿面汤。每五天吃一顿馒头,每月吃两次面条,每逢元旦、除夕吃两次饺子,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够得到糖果奖励。婴儿和儿童,饮食从优,婴儿除人奶外,加豆浆、番饼或炒白面、大米面充食。幼稚园的学生,每日发少量馒头片。被收养者,每四人一间宿舍,每人一张床,被、褥、衣、帽、鞋、袜和日常用品,按季节发放。恤养院还置办了一些体育器械,院中有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单双杠、木马、摇板、滑梯、秋千、浪木等体育、游艺设备。卫生方面,规定每年注射两次防疫针,每月进行一次体格检查,每月理一次发。

为防止以后资金短缺,也为收养的孤儿将来能有一门吃饭的手艺,恤养院又相继设立了工艺、农业两部。农业部解决吃粮问题,在玉河庄、高陵、双山屯等村购买了三百亩地,出租给附近的农民,每年收租一千余升。工艺部设纺织、工艺、机电、制鞋、缝纫、织袜六个车间。所产的布类、鞋袜类以及加工的粮油,基本自产自用,比较优质的产品,通过在县城设立分销处和在烟台成立益生社向社会推销。此举也为他们在经济上从单纯的依赖捐助,向捐助与自给相结合,再到以自给自足为主的方向过渡,铺设一条出路。

1938年2月,日寇侵占了牟平,由于日军实行经济封锁,不能外出筹措经费,主要经济来源断绝,恤养院的运行从此陷于了困境。曹承虔、贺寰虔、王心斋(武宁南塂村人,商会会长兼院长)以及杨盛奕、谢镜铿、孔澜臻等管理人员一面想方设法继续募捐,一面千方百计解决吃粮困难,青黄不接时,在玉米面中掺合豆饼蒸食,每天必须吃一顿兼食(花生饼、高粱面稀饭),从青岛买来一部分地瓜干接济。还按季节,带领学生到郊外挖野菜、拾萝卜叶糊口。

抗战胜利后,国内解放战争硝烟又起。《牟平文史资料》载:那时“通货膨胀严重,物价日益腾涨,数日之间相差竟至二十倍。”“解放前夕,地主士绅和资本家,由于担心被斗,惶惶不可终日,既无心也不敢捐助。恤养院吃粮更加困难,到了连糠菜都不能自给的程度,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变卖机器和残存的原材料糊口,财力捉襟见肘,整个恤养院奄奄待毙。”

恤养院在运行中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婴儿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恤养院接收的婴儿十有八九是私生子,父母生下孩子后,往往深夜弃之野外,天亮始被发现,这时大多已被感受了风寒,待送到恤养院,不长时间就会发疯,这种疯病和儿童常患的猩红热、疳症、水泻,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基本无药可治,死亡率非常高。还有一部分农民,子女有病无钱医治,或者百般医治无效,送来时就已经病入膏肓,存活下来的很少。当然,婴儿死亡率高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由营养不足造成的。

新中国成立后,工商业复苏,募捐出现好的势头,加之人民政府的扶持,恤养院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的好转,但仍入不敷出。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政府决定取消私立慈善团体,而由政府包办社会福利事业。牟平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10月正式接办了牟平恤养院,改名为牟平(生产)教养院。

牟平恤养院从建院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后二十余年时间,共接收婴儿145名,孤儿267名,恤嫠137名,恤产27名,恤羸18名,恤残4名。解放前后孤儿成人升入建国大学的2名,升入军政大学的5名,参军的65名(其中女生10名)。二十年来,曹承虔、贺寰虔、王心斋及恤养院的工作人员不辞辛劳,兢兢业业工作,为救恤社会弱势群体和底层贫民奉献出他们的仁爱之心,创造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人间大爱的佳话

1956年经人民政府决定,牟平县(生产)教养院结束业务,院中干部职员另行安排,数十名孤儿、婴儿、残废,转到烟台生产教养院,至此,牟平恤养院各项慈善事业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恤养院东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牟平恤养院遗址,因历届县(区)政府先后投资300多万元予以维护修缮,加之文博部门的努力,至今所有建筑物保持完整。1987年被确定为烟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确定为省级优秀历史建筑。整体建筑分前、中、后三个南北相通的院落,单体仿欧式风格,总体又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左右对称的布局,中西方建筑风格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有专家评论说:因原图纸丢失,我们并不了解这座恤养院设计的全貌,就现有的这座建筑物,仍不失为一座近现代的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如今,院内绿树成荫,古藤虬髯,环境优美,是烟台市的一大旅游景点。前几年,电影《西虹市首富》华侨捐款的基金大院和电视剧《外交风云》的外交部大院都取景于此。